2016年7月6日 星期三

腦中風療法:物理治療之[顱薦椎療法+本體感覺神經肌肉誘發技術+功能動作訓練]

腦中風復健,一般的印象就是電療、在平行桿裡行走
誠星物理治療所利用傳統的物理治療功能動作訓練結合[本體感覺肌肉神經誘發技術] (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 簡稱PNF)
[顱薦椎療法] (Cranio-Sacral Therapy,簡稱CST) 

先以[顱薦椎療法CST]協助腦中風患者改善顱內循環、減低過高的張力、平衡腦部張力及不對稱的肌筋膜張力。
再以[本體感覺肌肉神經誘發技術 PNF]誘發動作,進而改善動作表現及提高功能性動作。
最後再用實際的[功能性動作訓練](Functional Movement Training, 簡稱FMT),達到恢復正常生活動作功能,例如:走路的訓練、上下樓梯、抓握等等。

最近病例:
案例1
51歲的王先生(化名) 阻塞性腦中風兩周後,乘坐輪椅進入治療室。
右側偏癱無力、右下肢感覺麻木,病患主訴右腳的腳趾頭完全感覺不到。
右手張力很強,想握拳但無力且會出現聳肩的張力模式動作。
治療師先以CST手法,將其緊張的頭部張力放鬆,過程中患者感覺腦部有漸漸放鬆且感覺到脈動,後續在治療師的帶領下,病患可以感受到右下肢體的本體感覺。
接著治療師以PNF手法,誘發患者的腳踝及腳趾動作、上肢誘發握拳及手腕翻轉等動作。



經過六次療程,並配合中醫針灸與規律的藥物治療
一個月後病患已可無須拐杖行走、開始練習開車(因為職業是計程車司機)、練習右手使用湯匙吃飯等功能性訓練。

在誠星的療程誘發動作出現之後,在治療師的建議之下,仍然鼓勵他持續在一般院所繼續復健及給予居家復健運動,目前已回復正常工作。

誠星淵琪治療師具有顱薦椎療法CST2認證

案例2
62歲的林先生(化名)出血性中風已九個月,左側偏癱,使用四腳拐;從2015發生後在各大醫院住院共住院復健九個月。
進來治療室時,物理治療師評估:
上肢張力很高(stage 3),只要上肢要動作時皆出現張力模式,完全無法自主性活動,且肩關節已出現一指幅的間距(有肩關節脫位的疑慮)。
下肢動作表現較佳,可以使用四腳拐行走,但腳板會一直翻船,膝蓋在跨步時也是僵硬直直的,無法自然行走。
治療師評估觀察後發現,林先生在做動作時頸部的張力會先出現,進而肢體的張力便升高至他無法控制。使用CST評估後發現右側腦部軟組織的律動不佳、循環不良,左側頸部張力極高。因此先使用CST將其頸部張力降低、平衡兩側腦部軟組織張力、改善循環後。在進而使用PNF手法誘發上肢及動作。
經過兩次療程後下肢腳踝的動作已可自主性的做出動作並且可在治療室中獨立行走(不使用輔具)。 四次療程後,膝蓋的彎曲在行走過程中可以自主控制。接著治療師便開始訓練下肢的協調性動作、動態平衡等複雜的動作。訓練一個月後目前已進入步速、步頻、雙手擺動等訓練。即將往正常步態恢復中。
上肢則在第一次療程結束時便誘發出肩胛動作,後續在一周後,便訓練出手肘單獨的彎曲與伸直,再經過兩次療程便出現抓握動作。病患表示可以使用患肢協助穩定手機插充電線、醫院裡的職能治療老師也說他手部抓握有進步,而增加了新的訓練項目。讓他更有信心了。目前繼續往更多的手部功能訓練中。

中風之肢體誘發,越早處理越容易恢復。腦中風需要積極的復健,在物理治療師的密集訓練之下,能更佳的降低張力、促進動作功能恢復,才能盡早回到正常生活。
也可以結合針灸或其他藥物治療,幫助中風病患恢復得更好。


甚麼是顱薦椎療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